2022-09-13 43
9月12日早上6点,闹钟一响,彭瑶就醒了。前一夜是过去半个月以来难得“安静”的一个夜晚——枕边的手机没有突然响起,意味着没有突发情况发生。
“85后”彭瑶是成都高新区中和街道七里社区工作人员,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就投入社区一线工作,已有半个月没回家了。
简单洗漱后,她和社区小伙伴汇合,开始准备当天社区10个核酸检测点位所需物资。之后,她还要将一些没有出行工具的医务人员接送至各个点位。
临出发前,她在社区门口见到了爱人杨朋。两人简单说了几句,便摸着星光奔赴各自的战场,一个向左,一个向右。
9月3日,作为志愿者,杨朋也加入了一线。
“有他在,我省心很多。他让我觉得,再苦再难,背后有坚实的依靠。”并肩作战的夫妻俩就像磐石与蒲苇,一个坚守不移,一个柔韧难断。
彭瑶(图右红马甲)
杨朋(图右红马甲)
战至天明
8月29日下午,彭瑶收到社区发来的待命通知。当晚,她就得知自己居住的小区将于晚上12点进行临时管控,只进不出。原本,她计划在工作间隙抽空回家一趟,看看5岁的女儿,但随着发来的信息越来越长,她的工作也越积越多。
除日常防疫工作外,彭瑶还负责社区核酸系统工作。概括起来尽管只是短短几个字,背后却是庞大的工作量。
“每新增一例,我们的神经也会随之紧绷。”那时,她所居住的小区已被封控,她想见孩子一面的打算也落空了。但她没有时间感慨,因为还有大量工作要做。那一晚,和彭瑶一样,社区不少伙伴都工作至天明。
事实上,过去半个月以来,通宵工作对他们来说是常态,就算有几个小时的休息时间,也睡不安稳。“几乎每晚,我都会梦到工作。后来想想,那其实不算梦,因为大脑就没有停歇过,一遍遍都循环着每天的工作内容。”
社区工作者和医务人员在抗疫一线
负重前行
第二天还要全员核酸检测,通宵工作完,彭瑶和社区小伙伴在社区办公室的行军床上眯了三四个小时,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。
七里社区既有商品住宅小区,还有写字楼、公寓以及在建工地,“情况复杂”。辖区共设有10个核酸检测点位,排除去其他社区支援的工作人员,一线工作人员只有25人。人手紧缺,每个人肩上都扛着几个人的工作量。也因此,通宵工作、24小时不休息、一天只吃两顿饭是常态。
核酸检测现场的情况也往往比预案更为复杂。比如,有时会有乱码的情况发生,这时,就需将乱码名单一个个找出来,联系当事人重新检测。也有未及时进行核酸检测的人,也需挨个儿联系,“最多的一次排查到了1000多条信息”。
9月3日那天,因防疫物资紧缺,加上需要一些换洗衣物,社区就开具了相关证明,让住在西门的杨朋送一些物资过来。
“一开始没想到战线会拉这么长。”杨朋告诉记者,接到妻子电话后,他在外面采购了一批物资,想着或许马上就能结束,给妻子带的也只是一些短途旅行用的小包装用品。哪料送过去后,他发现那里不仅缺物资,人手也不够,就决定留下来,“也给她(彭瑶)分担一些压力”。
这是杨朋第一次参与疫情防控志愿者工作,“一开始没跟上节奏,有点手忙脚乱”。但一两天后,他就摸清了工作流程。现在,他是七里社区一固定核酸检测点的副点长,从物资准备到点位搭建、现场秩序维护,已十分熟稔。
连日来的工作,也让他非常熟悉点位的居民情况了。有天挺晚了,他注意到一位婆婆还没下来做核酸。电话联系后,直到婆婆做完核酸,他才和同事撤离点位。
对已在社区工作10年的彭瑶来说,此次虽不是她第一次参与一线疫情防控,却是最艰苦的一次。
她告诉记者,一开始没有休息的地方,大家都睡在会议室里。条件好的就睡行军床、睡袋,没这些的就睡桌上。“空间小,桌上一般都是躺两人。后来,会议室的桌子都被压坏了”。入秋后早晚天气凉,有次晚上忘记关窗,寒气入户,凌晨三四点被冻醒了。
“累是肯定的。但我们不上班,就更没人上班了。”她说,特殊情况下,总有人要负重前行。
磐石与蒲苇
过去这段时间,忙完工作往往都是凌晨,夫妻俩甚少有机会和家中5岁的女儿通通电话聊聊天。
11日上午10点50分,彭瑶拨通了婆婆的微信视频,夫妻俩还没来得及和女儿说上两句,女儿就躲到了奶奶身后。
“太久没见,娃娃都生疏了。”夫妻俩心里不好受,但也只能匆匆说一句“幺儿拜拜”就挂断了电话,通话时间只有1分03秒。
“她肯定希望我们陪在身边。”彭瑶说,小区刚封控时,女儿就在电话里不断喊着“妈妈回家”。杨朋出来后,女儿也在微信里留言,让“爸爸回去”。
前段时间“上网课”,家中老人不会辅导作业也不会用电子设备,学校的亲子环节也没法互动。那几天,孩子只能去邻居家和同学一起上课,邻居帮忙“带娃”。
她印象最深的,是七八月疫情期间,因早出晚归忙于一线疏于照顾,孩子换牙都没注意到,后来去看牙医,牙医告诉她已过了最佳拔牙时间,只能再等一两个月观察后再做决定。这两天刚好是复诊时间,“但特殊时期,也顾不上了”。
对孩子关心太少,没法经常陪在孩子身边,是彭瑶最大的愧疚和遗憾。
其实,一开始杨朋也有抱怨:“为什么不赶在8月29日小区封控前回趟家看看孩子?”以前的他,无法理解为何社区工作这么忙,压力这么大,妻子经常要工作到深夜十一二点,没法陪孩子睡觉。
“事实上,我俩结婚七年,几乎从没有像现在这样长时间一起工作、生活过。”彭瑶告诉记者,虽然两人都在成都,但因工作原因,工作日她带着孩子住南门,丈夫住西门,“也很少见到”。
但现在,从陌生到熟悉,杨朋更多的是理解。在他心里,行事果断的妻子是一个乐天派,从不叫苦叫累,朋友圈中分享的也全是满满的正能量,柔韧如蒲苇。
而在彭瑶眼中,不善言辞的丈夫是一个行动派、热心肠,坚定如磐石。除了一线工作,他还总能看到一些细枝末节。比如,每次吃饭,他都会默默地将妻子的盒饭摆在办公桌旁;看到办公室电脑坏了,就主动上前修理。
磐石与蒲苇,夫妻俩相互支撑,并肩抗疫。
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图据受访者
责编 李学莉
(下载红星新闻,报料有奖!)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tzjcw.com/post/wozaizhanyiyixiangunfuqidangbi.html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http://www.tzjcw.com/ 为 “世界杯买球app-世界杯买球入口” 唯一官方服务平台,请勿相信其他任何渠道。
世界杯 2022-08-04
体育资讯 2022-08-15
世界杯 2022-08-02
热点资讯 2022-09-19
体育资讯 2022-08-02
世界杯 2022-08-02
热点资讯 2022-09-20
体育资讯 2022-08-02
热点资讯 2022-09-20
体育资讯 2022-08-02
体育资讯 2022-09-20
热点资讯 2022-09-20
热点资讯 2022-09-20
热点资讯 2022-09-20
热点资讯 2022-09-20
热点资讯 2022-09-20
热点资讯 2022-09-20
热点资讯 2022-09-20
热点资讯 2022-09-20
热点资讯 2022-09-20
扫码二维码
获取最新动态